漫话汤化龙 廿二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江湖这一概念貌似也只有中国人才能懂。也只有中国人才能玩到极致。
对于未来的新国家,当时的人各自有各自的想法。梁启超曾说“各国之政体为三大类,曰专制政体,曰立君政体,曰共和政体”,不管分属哪个派别,辛亥年参加革命的基本都是反对专制政府的,以梁启超、汤化龙多年立宪努力最终失败的经历说明,那时候的唯一选项就是共和了。
早在武昌起义后不久,在各国宣布中立之前,就有法国、美国领事跑到武昌去打听消息。在与美国领事会面的过程中,美国领事问到“贵国此次革命,关系种族问题自不待言,于政体上有无影响?”黎元洪、汤化龙同答:“此次革命当然连带政治问题。”又问:“拟采何种政体?”曰共和。
黎、汤关于共和的回答显然不是随口那么一说,其后颁布的《都督府暂行条例》、《鄂州约法》基本出发点就是走共和、宪政的道路。
既然是共和,那各方、各派相互协商以求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建设新国家、设立新政府则成为必然之路。所以程德全、汤寿潜认为“自武汉事起,各省响应,共和政治已为全国舆论所公认。然事必有所取,则功乃易于观成。美利坚合众国之制度,当为吾国他日之模范。美之建国,其初各部颇起争端,外揭合众之帜,内伏涣散之机,其所以苦战八年,卒收最后之成功者,赖十三州会议总机关有统一进行、维持秩序之力也。考其第一次、第二次会议,均仅以襄助各州议会为宗旨,至第三次会议,始能确立国会长治久安,是亦历史上必经之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陈其美提出各省“公举代表,定期迅赴上海,公开大会,议建临时政府,总持一切,以立国基而定大局”。并以此成立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在民国制宪史上,“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是一个最具标志性的机构,甚至可以说,是民国宪政的创始者。它的最初成员,由独立各省都督府、谘议局委派,每省俩人,负责为未来的民国制定规章,甚至是宪法制定的准备。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是一个政治上比较中立的准立法机构,是类似于美国“制宪会议”的“准制宪会议”。各位代表接受各省授权,为各省,也为未来重建统一的国家服务。
按照独立各省都督府、谘议局的意见,他们郑重其事召集各省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就是按照共和立宪的路径往下走,大家集思广益,博弈、妥协,为未来新中国构建一个尽可能完美的制度。
然而,博弈、妥协是至今国人未曾真正学会的东西,遑论彼时的社会精英。原本陈其美通电要在上海召开都督府代表联合会就有与湖北军政府分庭抗礼的意思,以至于汉、沪之间电文你来我往,最后才争了个一致以武昌为首都,以湖北都督府代行中央政府职能,联合会议改到武汉召开的结果。但是斗争并不以此为终点,接下去事态的发展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陈其美被迫接受联合会议移师武汉,革命党人并未善罢甘休。11月30日,谭人凤为了壮大在鄂革命党人力量,以便影响联合会议,与党人刘揆一、刘公、马伯援、孙武、胡瑛、田桐、蒋翊武、查光佛、杨玉如、杨时杰、蔡济民、覃振、丁复等联名致电《民立报》社转山陕景耀月、于右任,两广汪精卫、马君武,四川李肇甫,浙江章炳麟、汪寄生,福建宋渊湲,云南张大义,江苏章梓等,呼吁他们“速来鄂组织一切”。
对此章炳麟是颇有意见的,他回电说“武昌都督转谭人凤诸君鉴:电悉。革命军起,革命党消。天下为公,乃克有济。今读来电,以革命党人召集革命党人,是欲以一党组织政府。若守此见,人心解体矣。诸君能战即战。不能战,弗以党见破坏大局。章炳麟。文。”“革命军起,革命党消”这说明当时的一些革命党人已经认识到未来的中国政治构架不应该受制于政党政治,未来要建立的政府也不应该具有政治色彩,而是政治上中立、专业、技术型的“非政治的政府”。章太炎朦胧预见到了政党政治并不合乎中国,政党政治的结局就是结党营私,就是朋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但是,章太炎的这种看法并不能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当时的革命党人认为这是用革命党人头颅换来的江山,自然是革命党人来坐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