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廿四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革命党人在上海闹成这样,连党内同志甚至是当初想与武昌分庭抗礼的程德全、汤寿潜也觉得太过分了。
章太炎就在3号写给赵凤昌的信里说“昨日议临时政府地点,......主金陵者惟有克强(黄兴)”“雪楼(程德全)、蛰仙(汤寿潜)意在主鄂,而皆唫口结舌,不敢坚持。”“坐令议政府地点者,惟在一二党人之口,此国人之耻耶?”他还转述汤寿潜的话道“前已认武昌为政府,危而背之,于心有疚。”认为“此诚长者之言,然不敢当众发表,而独与下走私语,为之怏然。”
在章太炎看来“窃念囊日满政府虽僝弱寡谋,然遇有兵祸时,省城虽危机将陷,犹未以外府为省会,必待真正失守,乃移行省于他处。今吾侪之认政府,反不能如满廷之认省会耶?”章太炎是认为“以武昌为都城,以金陵为陪都,此今日正当办法”,“若曲循金陵之议,援鄂之心必懈,冒昧之策必生(谓大举北伐),其祸将不可解也。”言下之意,他反对建都南京的理由就是怕他的那些同志一旦做大,为了巩固地位势必会放弃谈判,会按照黄兴的意见扩大战事进行北伐,导致生灵涂炭。
程德全、汤寿潜此时也算是真正认清了陈其美等革命党人的面目,作为旧时代的精英阶层,革命党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段如此之肆意妄为,二人实在是做不到。更何况二人皆为各自省的都督,革命党人今日对待鄂军都督如此,谁知道将来是不是对自己也是这样?但是面对革命党人绝对控制的留沪代表会议,两人也只能是“唫口结舌,不敢坚持”,不得不找了个借口不再参加这个“留沪代表会议”了。
不得不说宋教仁、黄兴、陈其美这通骚操作不仅被各方诟病,也是同盟会后来名声不好的原因之一。这也为今后民国历史上的党争埋下了祸根,开了一个不好的头。
看到自己的行动遭到这么强烈的反对,革命党人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行为。
如果说当初汤化龙因为“皇族内阁”的成立导致“君主立宪梦”的破灭,如今“票选”大元帅的闹剧被各界质疑也让宋教仁开始审视自己想用同盟会控制将来政府的主张。当时的批评者说同盟会的做法“既不合理,又不合法”,甚至有人公开批评“宋教仁为人,眼高识暗,志大才疏,说话则夸张不伦,办事则杂乱无章,自身取祸则有余,担当天下大事则不足”。同盟会、黄兴以及宋教仁等人的威望急剧下降。他们不得不考虑这些现实的变化,逐渐转变到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框架内从事政治活动。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经独立十省共22名都督府代表签字确认,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性文件,也是后来民国政治发展的原点。这部文件共4章21条,简明扼要,要言不烦。
末章“附则”规定6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民会议,其余三章分为“临时大总统”“参议院”“行政各部”,分别规定了各自权限、产生办法。《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立法倾向非常明显,就是仿照美国的总统制,将国家元首、政府行政首脑合一,各部部长对总统负责,总统则对全体国民负责,议会与行政分离,各自独立行使职权。
这个大纲肯定有许多不严密,或还没有想到的地方,比如大总统由每省一票产生;每省参议员由都督府所派;那每省都督如何产生,这都是后续必须解决的问题。但从总体上说,《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还是一个很不错的文件,此后如果能在这个文件基础上修正,而不是根本性颠覆,民国政治或许不会那样反复,权力也不至于那样失衡。
正因为《组织大纲》是当时各方都认可的政治协商基石,所以当汉口的各省联合会议代表带着新鲜出炉的《组织大纲》赶赴南京之后,被革命党人操控的留沪代表也不得不于次日决定同赴南京,参加各省联合会议。不然留沪代表不仅要背负制造分裂的骂名,还会被边缘化,而这一切纯属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