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往事 ——一个消亡民族的故事 五十七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昙曜五窟之拓跋濬 二
拓跋焘灭佛做到“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所以当时很多僧人不是被杀,就是逃亡了。这逃亡僧人里面就有其时太子拓跋晃从凉州请来的番僧昙曜。
如今去云冈石窟,可以看到有一尊昙曜的塑像,大同还有个昙曜广场。有传说昙曜是个喀什米尔人,为传法来到了中国。信佛的拓跋晃请昙曜来弘扬佛法,结果遇到他爹拓跋焘灭佛,于是在拓跋晃多次劝说下,昙曜才隐姓埋名化妆逃跑了。
在流亡期间,昙曜都是外穿俗装,内着法衣,法器不离身。等到拓跋濬当了皇帝,昙曜与拓跋濬之间就有一个“马识善人”的传说。这个传说是说拓跋濬有一次出宫,他的御马竟然在回避的人群里面叼住昙曜的衣角,把拓跋濬带到了昙曜面前。惊奇之下,拓跋濬就开始打听这个人的身世,才发现昙曜是个高僧大德,这才有昙曜主持修建昙曜五窟也就是云冈石窟的故事。
作为宗教要想广收信徒,不在宣传上下功夫是难以发展的。无论耶稣还是默罕默德,哪个不都是先用扶危救困的小“奇技”吸引人,然后建高大的教堂,修宏伟的清真寺来吸引信徒。你以为教会到处修学校、建医院是为了啥,还不是以“奇技”来吸引人。
佛教也不例外,这个马识善人就属于昙曜的“奇技”,而云冈石窟就是他要创造的“奇迹”。看看那些巍峨、宏大的塑像,观者哪个不对佛法心存向往,哪个不对佛祖心生敬畏。哪怕佛祖说一切所见皆是虚妄,但是佛教徒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造塔塑像,为的就是用这些东西震撼你的心灵,让你信服。
拓跋濬让昙曜开凿云冈石窟,目的就是要使得鲜卑贵族信仰的佛教成为治下子民的共同信仰。让臣民们都礼佛敬法,同修来世。同为释门弟子,相互之间又何必打打杀杀。拓跋濬规定各个聚居点都可以建立寺庙,不限制规模。只要是想出家当和尚的,“不问长幼,听其出家”。
甚至昙曜还建议拓跋濬实行了“僧袛户”“佛图户”制度。所谓僧袛户就是要只要老百姓每年能上缴六十斛粮食供养僧人,就定为“僧袛户”,可以减免税收与劳役;重犯囚徒与官家奴婢,只要肯到寺庙打杂种地,就可以定为“佛图户”,可以不用服刑,解除奴籍。这一方面解除了僧团经济上的困惑,另一方面也事实上减轻了普通人的压力。一时间各州镇遍布僧袛户、佛图户,北魏的佛教飞速发展,佛教信众大增。
佛教虽然是个西方的信仰,但是此时已经很注重与东方文化的结合,佛教理论也变得很东方化,东方人也会发自内心的认同。短短几年时间,原来民族矛盾激化到快要爆炸的北魏,因为佛教的传播,竟然平静了下来,人人都去信仰佛法,努力挣钱供养佛祖,一个宗教信仰把不同的民族团结到一起。正是这种超越了民族的信仰使得北魏从此变得统一强大。
此时北魏鲜卑人已经不是一个没有文化的野蛮人,而是掌握了更带普世价值的、先进的文明,并带着这种文明融入华夏的开路人。从敦煌到麦积山,再到大同、洛阳,佛教就是沿着这个路径一点点的影响着中国。你看看敦煌的飞天,麦积山的佛像深目高鼻,云冈石窟画像的婀娜身材,无一不体现出深受希腊风格影响的犍陀罗风格。你说到底中国佛教是从南传到北,还是从西到东,从北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