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四十二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孙文那封密函发出后不久,黑龙会领袖内田良平上呈日本政府一份关于解决中国问题之备忘录,他在文中提议从袁世凯手中救出中国,然后与中国结盟,将中国置于日本保护下;他推荐支持两个有助推翻袁世凯之团体:以肃亲王为核心之北方君主主义者,和南方革命党人孙。
不过作为首相的大隈重信此时的重点在如何利用刚刚爆发的一战攫取在中国的利益。就在孙中山给大隈重信写信的那个时候,他借口对德宣战出兵山东,占领了青岛。当袁世凯要求日军撤退回国或暂照德国租借办法留驻胶州湾租借地的时候,大隈重信抛出了“二十一条”逼迫袁世凯接受。此时的袁世凯内忧外困,几经交涉才不得已同意了部分条款。毕竟你不答应,那边还有肃亲王、孙中山等着接替他。这也是“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之一。
从同盟会到国民党再到中华革命党其所作所为与自称的为了民权、民生、民族而奋斗一步步背道而驰,甚至走上了个人独裁与拿主权换治权的道路。如此一来,哪怕你是经过全国普选的国会第一大党,世人也要唾弃之了。
袁世凯趁机提出要求,他要求国民党开除参与“二次革命”的党员党籍,并进一步要求国会剥夺这些人的议员资格,这些要求遭到了国民党的拒绝与反弹。对抗由此升级,袁世凯下令解散了国民党,并收缴了国民党议员的证书徽章,以至于国会无法继续开会,1914年1月10日,他索性一道命令,把国会解散了。
民初著名史家刘以芬指出:进步党自创党以来,其所取政策,即系与现有势力相结合,意欲乘机而指导之、改造之,使成为我国之中坚力量,以求安定一时之社会秩序,并徐图发展。故彼之所谓结合,亦有其一定限度,与一味附合者不同,苟一旦越此限度,则彼即不能不顾及自己之立场而立与离异。汤化龙平素“所迷信于国会政治者,以为立宪国必以议会为立国根本”汤认为进步党应在“不损国会尊严”的前提下,“始终主张维持”。国民党人因为“二次革命”而离开国会之后,进步党人虽然少了议会中的对手,却要独力承担与袁世凯专制相对抗的责任。当帝制运动加速进行的时候,进步党人就成了反对复辟的主要力量。身为众议院院长,汤化龙据理力争,他对袁世凯说:“今宪法尚未成,即国会竞寝罢,公将何以处民国”。明确表示:“国会无论好坏,民主国不能无此种机关。”。然而这些都没办法阻止袁世凯解散国会。
1915年8月,“君宪救国论”出笼,筹安会宣布成立,袁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的计划加紧实施。汤至此“对袁始绝望,认为不可再将就”,大骂袁世凯:“饮鸠止渴,令人诽谤。遂即召集进步党中坚分子刘祟佑、丁世峄、蒲殿俊、毕惠康等商酌与袁分裂退出政府计划”。旋即以赴津看病为由辞教育总长职。汤称病辞职,避居天津,派其亲信梁善济回京秘密召集集团中坚人物,报告其欲联梁反袁计划,征求同人意见。然而党内针对反袁也分化为两派,一派以孙洪伊为首认为应当武力反袁并逐渐与中华革命党渐行渐近。一派以汤化龙为首主张在法制框架内解决问题,党内为此争执不下。失望之余,汤化龙准备出国待机,再图恢复立宪。
正在此时,蔡锷起兵反袁,护国战争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