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十三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武昌起义的爆发也是诸多因素巧合促成的。但是对于革命党而言,仍然是准备不足,仓促行事。原定的几个起义领导刘公、蒋翊武、孙武均不在指挥位置。军务部长孙武因为在汉口俄租界配置炸药不慎引爆负伤与总理刘公逃入法租界避难;军事总指挥蒋翊武因武昌小朝街机关暴露逃脱,而彭楚藩、刘复基、杨宏胜被捕斩首于总督府东辕门外(今彭刘杨路);所以当夜火烧了湖广总督衙门,攻占了武昌城内各个政府机构以后,实际上的军事领导人是被熊秉坤等人推举的第八工程营的左队队官吴兆麟。
区区一个副营级军官想要指挥这么多新军对抗清军反扑肯定是不现实。所以第二天在省咨议局也即是最开始提到的红楼召开联席会议的时候,与会众人都认为自己声望不足,均无力组织、维持军政府。遂有人提议,推举当时还在武昌城内的汤化龙出来主持局面。

已经对君主立宪政体失望透顶的汤化龙欣然表示支持革命。当初“皇族内阁”一出,汤化龙就表示(宪政)大概不会有什么令人满意的结果了。如今的办法,就是“布告国民,确知现政府之不可恃,生出种种恶感,将来政府一定能够推倒,此是确有把握的”。在他看来,无论是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共和政体,最终都是需要走宪政道路的。他的理想就是在中国实现宪政。所以在中华民国的框架内实施宪政也算是能完成夙愿的途径之一。因而起义军找上门来请他出任都督,他当即表示“对于革命,鄙人素表赞成。”只不过汤化龙自认为文人出身,不懂统兵打仗,当务之急是军事上要抵抗清军残余势力在新军第八镇统制张彪率领下的反扑。但是对于军事,自己可以“尽力协助”。
当时的在武昌的清军有22个营,参加起义的只有5个营,剩下的17个营依然在张彪的控制之下。除去张彪以外,在武昌军阶最高的就属第二十一混成协的协统黎元洪了。那个时候的镇相当于现在的师级单位,黎元洪就等于是旅长了。
武昌起义爆发的时候,黎元洪正在自己的参谋也是老乡的刘文吉黄陂家中做客。听闻武昌事变,一时不明情况只好暂留刘家等待消息。
而此前被革命军请出来的汤化龙则向起义军推荐由黎元洪来担当首领,自己则尽力帮助组建军政府、搞好后勤。于是蔡济民才跑到黄陂力请黎元洪出山,还在黎犹豫之际,已经有人牵来黎的战马,黎被众人簇拥到了武昌楚望台。临时总指挥吴兆麟于是向黎转交了指挥权,并报告了这一天的战况。此时黎才知道,这不是普通的士兵哗变,而是造反,连说“汝辈事太闹大了”。但是此时已经是骑虎难下了。民间传说从姨太太床下拉出黎元洪,甚至后来起义军中传黎元洪不肯合作绝食自杀都是戏说。
革命军当即推黎元洪为都督、汤化龙为民政总长,事实上在起义爆发的第二天二人就成为军政府的军事与行政长官。黎、汤二人参加起义,时人感慨“文进士武统领都造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