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十二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同盟会早期会员里面有不少的日本人。这些人当中有些人是有那个大名鼎鼎的黑龙会背景的。这些人除了同情、支持中国革命以外,在提供政治经济支持的同时,也是希望同盟会一旦革命成功能保有并扩大日本的在华利益。
早在甲午战争之前,日本的学界就不断以所谓考古、历史研究为名,论证满蒙不属于中华,以便日本独占满蒙。那时候日本的《大清国对策》里就提到一旦日本有力量控制中国,就要把中国变成十八加三模式。所谓十八就是汉地十八行省,所谓加三就是满蒙、西藏、新疆,其主旨就是分而治之,把满蒙收归日本囊中,以打通大陆交通线通往欧洲。
正是在这种思想的鼓动下,同盟会初期的宗旨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试问这“鞑虏”你往何处而驱?自然是满蒙,恢复的是什么“中华”?当然只有十八行省。
正因为如此,黑龙会才积极提供经费给同盟会。但是为了这笔钱,孙中山竟然不听同志批评,认为人家黑龙会是给他面子才捐钱,自己都没有支配权,那还搞个毛啊!遂与光复会的陶成章发生争执,于是才有“经费由我筹集,党员无过问之权”的狠话,顶不住批评的孙中山最终撂下那句“同盟会已经取消了,有能力者尽可独树一帜。”的话,不再过问同盟会事务,自己跑到槟榔屿去搞了个南洋支部要单干。对于陶成章孙一直耿耿于怀,连陶成章以后到南洋筹集经费也被孙多方阻挠。作为总理的学生蒋中正刺杀陶成章也成了他的投名状。
此时的同盟会已经名存实亡。各地会员不得不各自为战。这才有光复会的徐锡麟起事失败挖心于安庆,秋瑾被捕斩首于古轩亭口,四川的龙鸣剑、吴玉章参与保路运动。
两湖地区的原华兴会员宋教仁、谭人凤、居正等人眼见同盟会已经四分五裂,只好返回中国成立了中部同盟会以图发展。但是依然奉东京本会为主体,不愿意看到同盟会分裂。
正是这批返回国内的中部同盟会员,在同盟会名存实亡的情况下,积极开展两湖兵运,在新军中传播革命思想,筹划两湖兵变,争取在大清统治腹地取得武装暴动的成功,进而影响全国,最终推翻满清政府。因而辛亥革命才在他们的组织领导下在武昌爆发。所以你说辛亥革命是同盟会领导也不错,但是究其实质,还是华兴会的班底领导了辛亥革命。
因此,辛亥革命爆发不久,黄兴、宋教仁就第一时间赶到武昌,指挥对清军的保卫战,宋教仁也是积极参与制定了中华民国第一部宪法《鄂州约法》。而孙中山既无指望这些人能在广东之外的革命,又不支持他们的行动,以至于孙中山是从新闻里才得知武昌爆发起义。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孙中山并没有第一时间赶回国内,而是盘桓数月,以争取外国政府支持、筹集经费为名静观时局变化。武昌起义爆发于十月十号,孙中山直到当年的圣诞节才姗姗来迟的抵达上海。此前,很多媒体都在猜测这位常居海外的革命者带来多少资金回国——《申报》就数次报道他购买战舰、兵舰带回的消息。所以孙中山一上岸,许多记者就纷纷询问他:“您这次带了多少钱来?”孙中山回答说:“予不名一文也,所带者革命之精神耳!”真的是冠冕堂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