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十一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流行叙事都说是四川那里闹得清廷焦头烂额的时候,武昌空虚,所以同盟会员趁机起义,引发了辛亥革命。这个说法也对也不对。
就在汤化龙们积极推行君主立宪,力争走议会道路的同时。同盟会几乎散了摊子。
当初的同盟会是以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为主合并而成的。孙中山的兴中会以广东人居多,黄兴、宋教仁的华兴会则是湖南帮,光复会则是蔡元培、徐锡麟、秋瑾、章太炎这些帮浙江人说了算。
既然成立同盟会推举孙中山为会长,大家希望的是孙中山能团结所有人、带领全体会员致力于革命。不过孙这个人地域观念极强,用人上偏向老乡,这种地域观念与同乡情怀自同盟会成立之初就被会员多次批评。国民党叙述的历史里面,一直说孙总理艰苦卓绝,领导了十一次革命,失败了十次。你看十次革命七次在广东,一次在镇南关、一次在河口、一次在钦州,如果两广为一体,那只有云南河口不在孙总理的家乡地域范围了。武装革命几乎都不考虑其他地区,这不得不招致其他同志非议。
其次在每次军事行动的时候,孙的群众路线就是依靠各地会党。说的好听叫会党,说白了就是各地的黑涩会,地痞流氓。因为这些收保护费出身的人不需要做漫长细致的思想工作,一句“杀鞑子”就可以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更何况每次寻找会党合作,孙中山都是拍胸脯保证给钱给枪给子弹。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原本这些会党就是亡命之徒,重赏之下必有莽夫。
不过你要莽夫给你卖命是有前提的,那就是钱要到位。纵观十次革命,可以说没有一次孙中山能实现承诺,钱饷能够足额到位的,以至于各地的黑涩会们最后也学精了,给孙来了个不见兔子不撒鹰,不见鬼子不挂弦。所以导致十次革命没有一次能够成功。甚至是黄花岗起义之前,要跟参加起义的人签协议,每人支付一块大洋,人家才肯答应参加起义。饶是如此,原来约定的四路人马,最终也只有黄兴率领的一百多人孤独的攻打总督府,这无异于飞蛾扑火。所以黄花岗里埋葬的不仅是七十二烈士,还有十四人,共八十六人牺牲,等于是全军覆没。黄兴因此也负伤失去二指。
每次起事,几乎都是黄兴冲在前面打头阵,一次次的失败也导致黄兴与孙中山之间产生了矛盾。孙的态度令黄非常不满:“盖孙文素日不能开诚布公,虚心坦怀待人,作事近于专制跋扈,有令人难堪处故也。”而同盟会另一位领袖宋教仁也与孙中山之间经常为了工作发生争执。
宋教仁为了挽救同盟会,在东京与孙探讨改良党务,孙却说“同盟会已经取消了,有能力者尽可独树一帜。”宋教仁很惊讶,便问孙中山何出此言。孙中山说:“经费由我筹集,党员无过问之权,何得执以抨击?党员攻击总理,无总理安有同盟会。”一句话就把宋教仁噎得半死。
宋教仁曾严厉批评孙“有共同之宗旨,无共同之计划 ;有切实之人才,无切实之组织……有此二病,不从根本上解决,惟挟金钱主义,临时招募乌合之众,搀杂党中,冀侥幸以成事,岂可必之数哉?”虽然没有点名,但是谁都看得出来他是在指桑骂槐。
这里孙中山与宋教仁等党内同志在经费问题上的冲突最终因为黑龙会提供的经费导致了同盟会的分崩离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