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十六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随着武昌战役的深入,各国领事的态度由中立转而同情革命。据《英国政府刊布中国革命蓝皮书》所载“租界区各医院内,所住革命军受伤之人已满,其余腾出备用之处。如美国大教堂邮局等,亦皆如是。”江汉关税务司梅乐和(F.W.Mazc)在海关十年报告中也提到类似情况:“1911年革命爆发后的冬天战事里(国际医院,即万国医院,在俄租界)其中一部分曾作为战时红十字会救援医院启用。”
步子迈的最大的是日本人。汉口日本领事经芜湖日本领事转报日本外务省大臣,称:“就我国对清政策观之,使革命军能够长期持续抵抗,实属至为必要。现德国当局极力向官军提供援助,本职则欲暗中支持革命军。请急速秘密运来机关枪二十挺、子弹二十万颗、三十一年式榴霰弹五万发。关于密运方法,请与三井公司之山本氏(即山本条太郎,时任三井物产株式会社常务董事)洽商。此项武器之价款,能否得到偿付,现尚不能确言,故我方须做好准备,承认将来由我政府支付价款。”这是打算无偿支援起义军了。
这些洋人对起义军由敌视到中立再到同情甚至支持,黎元洪、汤化龙领导的军政府做了大量艰辛、细致的外交工作。这才使得清军在武汉三镇无立锥之地,一退再退,一直退守到江岸的刘家庙,也就是现今的江岸火车站一线勉强支撑。
不仅如此,领事团还积极参与了其后的南北和谈。
袁世凯重新掌权以后,派代表刘承恩、蔡廷干,携带袁致黎元洪的书信和英国领事葛福的介绍信到武昌湖北军政府,提出和平方案。由于遭到部分起义党人及群众的反对,和议未成。在俄国领事敖康夫的撮合下,南北双方在俄国领事馆开始谈判,由于袁世凯一方坚持君主立宪,没有达成协议。其后敖康夫再次撮合双方继续谈判,孙发绪代表湖北军政府提出“建立民主”,将清廷“另置一地,保全安富尊荣”建议,被刘承恩拒绝。眼看谈判陷入僵局,袁世凯下令猛攻汉阳,汉阳陷落。此后,清军在英国公使的劝说下,仅用大炮轰击武昌,以便葛福斡旋湖北军政府同意和谈。
11月27日上午,湖北军政府派外交部副部长王正廷会见美国驻汉总领事,称愿停战3日;黎元洪将向各省革命军征求意见,如各省愿在保留清政府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南北将开始议和;如遭拒绝,则将武昌城让与清方。并请美国领事从中斡旋。美国领事当即答应转告于领袖领事,但由于领袖领事不在汉口,遂将此议告知英国总领事。因英总领事已接英国公使的电报,便于同日过江“往访黎元洪,探询其意向。黎氏同意先停战十五日,以便召集各省代表到上海商谈讲和问题。29日,黎元洪又派特使到英国总领事馆,“要求先停战三天,以便商谈长期停战条件。”
在英国公使朱尔典的劝说下,袁世凯与英国达成三点默契:立即停战、清帝退位、袁世凯为大总统。并各自电告冯国璋和葛福。12月1日,英国领事馆馆员盘恩奉葛福之命携停战条件到武昌,会见蒋翊武、吴兆麟等人。双方确定:从12月3日8时起,至6日8时止,停战3日。葛福以“见证人”资格在协定上签字。6日,由葛福居间,双方续停战3日。12月4日,清廷通知冯国璋,停战3日满后,续停战15日。清方的这些决定,由江汉关道转驻汉英领事再转达武昌。经葛福与正在英租界举行的各省代表会协商,7日,双方同意再续停战15日。9日,由英总领事签押,双方签订停战协议,确定自12月9日晨8时至24日晨8时,停战15日。
此后,由于上海方面的坚持,12月18日,南北和谈在上海举行。在和谈期间,英国总领事数次和武昌方面联系,可由各国驻汉领事出面担保武汉三镇战事平息。在英国领事的斡旋下,双方先达成“五日退兵之约”,接着又宣布继续停战15日。1912年1月5日,清军退出汉阳,1月6日又撤出汉口,1月10日清军司令部由汉口迁往孝感。以武汉三镇为主战场的南北之战告一段落。
砸烂一个旧世界很容易,建立一个新社会却是极其艰难。湖北军政府正是因为有黎元洪、汤化龙等人的不懈努力,才在危急之中挽救了革命。湖北军政府的苦苦支撑,才导致了各省宣布独立,加速了大清的灭亡,从这个意义上说,黎元洪、汤化龙被尊为民国元勋是真正的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