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六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按照当时的《各省谘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选举人资格需要符合几个条件之一的本省籍25岁以上男子:“1.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卓著成绩者;2.曾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同等或中学以上的学堂毕业得文凭者;3.有贡生员以上的出身者;4.曾任实缺职官文七品武五品以上未被参革者;5.在本地方有五千元以上的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按照这个规定,汤化龙毫无悬念的当选为议员,次年就当选为湖北咨议局的副议长,并且在第一次常会后当选为议长。似乎宪政道路在中国马上就要进入快车道了。
然而,1908年11月,光绪、慈禧相继去世,他们所支持的君主立宪运动遭受了新的波折。1907年清廷提出设立咨议局的时候,一些等不及的立宪派就纷纷成立各种立宪团体,发起了国会请愿运动。提出速开国会、颁布宪法、缩短预备立宪期限的诉求。按照梁启超当初的设想,立宪改革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各方势力不断平衡、此消彼长从而避免社会过于动荡的过程。这都是戊戌变法血的教训。经历过百日维新的梁启超是明白欲速则不达这个道理的,一味蛮干只能是物极必反。
宣统新立,摄政王载沣时年二十五岁,隆裕太后常年深居后宫,算是一对政治素人。忽然之间大清权柄递到他们手里,外有列强、内有虎狼,对于他们而言稳固权力是第一位的,其它的哪怕是老佛爷生前支持的,也做不到“一句顶一万句”,所以谈君主立宪在他们看来就是与虎谋皮。其时清廷里面张之洞被认为是“唯一能够斡旋皇室各派的股肱汉臣”,然而无论张之洞如何努力,生命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宣统继位不到一年,张之洞也撒手人寰。隆裕太后趁机削弱了摄政王载沣的一些权力,并集中在自己手里,载沣的摄政体制也逐渐被破坏。连自己人手里的权力都会夺,此时的立宪派再鼓吹速开国会、缩短预备期,无异是把立宪运动推向深渊。
这个道理汤化龙不懂。他只认为宪政道路是必由之路,也是挽救中国的唯一出路,他这辈子的使命就是让中国走上宪政道路,宜早不宜迟。
宣统二年(1910年)各省咨议局联合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议,汤化龙当选为议长,并代表各省咨议局提出了第三次国会开会请愿。当初汤化龙进京参加第二次全国咨议局大会请求速开国会的时候,在送别会上就有人说“谈者伤心,闻者堕泪。明则为汤君饯别,实则勉汤君死殉。武汉各团当为后盾,如有不测,汉口全镇闭市为汤君开追悼大会,然后相继入都接续拼之以死。”大家都明白就算是搞君主立宪也有性命之忧的。即便如此,在武汉各界上千人于大智门车站送别时,汤化龙表示“此次入都,自必竭力以死相争,不负诸君厚望”。当时的汤化龙是置生死于外,为了宪政是不惜牺牲生命的。
与此同时,各地都出现了一些集会,要求督抚代奏请愿文稿,汤化龙甚至代表湖北提出“不开国会,不承认新捐”的主张。被逼无奈的清廷答应缩短预备期为五年,在1913年召开国会,国会开设之前先设立责任内阁。但是汤化龙、谭延闿、蒲殿俊等人依然不满意,又准备发起第四次国会请愿,要逼着清廷答应1911年就开国会。矛盾的激化使得清廷失去了耐心,勒令解散各请愿团体,请愿代表被迫各返原籍。不懂得妥协是这次立宪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
立宪派得理不饶人的不仅仅是在国会问题上,关于满汉之争也是他们诟病清廷的一个焦点。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以后,清廷就着手改革官制,取消满汉官职的区分。但是立宪派不满意中央的汉族官员份额,认为太少,要大幅度提高汉族官员比例。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张之洞、袁世凯调入中央,一来是堵这些立宪派的嘴,二来是不让这些大员在地方做大。满人自打入关,那点人口是完全不足以控制中国这么幅员辽阔的国土的,所以满蒙联盟一直是清朝统治的基础。作为被统治对象的汉族始终是得不到满人充分信任的。清末迫于形势,清廷也在小心翼翼的尝试让一些汉族官员进入中枢,几百年的不信任不可能一夕之间得到改观。立宪派不仅几次三番请愿要速开国会,还要加大中枢汉人的官员比重,这在清廷看来就是在削君权、夺治权。换你你乐意啊?
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清廷于1911年按照上年与立宪派请愿时的约定设立了责任内阁。这个被逼成立的内阁用脚丫子想就会知道是个什么样的内阁。内阁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劻,十三个大臣里面满人八人、汉人五人,八名满人里面有五人是皇族,于是这个内阁被人称为“皇族内阁”。从这个内阁的组成上看得出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已经惊恐到什么地步了。不设立内阁这关恐怕难过,用太多汉人心里又怕,只好搞了这么内阁,企图用皇亲国戚来维护统治,依然是传袭了几千年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亲王保驾的思维模式。
正是因为看穿了隆裕太后的胆怯,各省咨议局以联合会的名义请督察院代奏,指“以皇族组织内阁,不合君主立宪国公例,请另简大员,组织内阁”,这算是公开与清廷叫板了。事已至此,立宪派与清廷已无妥协可能,被清廷申斥的咨议局联合会放弃了推翻皇族内阁的打算,而是等待时机另谋出路,换个方向打击清廷,以期另辟蹊径倒阁。
这个机会很快就来了,皇族内阁上任第一件政务大事就是推出了“铁路国有化”,于是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在各地爆发了。立宪派在保路运动里成了绝对的领导者。而汤化龙此时已经是立宪运动的领袖人物,在他看来似乎倒阁胜利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