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五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1908年秋,汤化龙学成归国。
刑部是回不去了,汤化龙只好返回武昌,看看在老家是不是能有所发展。
虽说汤化龙的就职经历是从山西大学堂开始,后来去刑部,一直没有在湖北为官,但是作为湖北出身的佼佼者,汤化龙还是在时任湖广总督陈夔龙的人才库里有一席之地的。因而很快陈夔龙就延请汤化龙作为自己的幕僚,为自己出谋划策。此时的汤化龙是君主立宪的积极鼓吹者,经常向陈夔龙灌输君主立宪的思想,时人称之为“宪迷”。
早在1901年,梁启超就发表了《立宪议法》一文,鼓吹君主立宪。在梁启超看来“君主立宪者,政体之最良者也。”他强调中国的君权自古就不是完全的专制,一直都是受到各种限制的,只不过没有一部明文法律——宪法来体现。现在要做的就是确立宪法,明确君权、官权、民权之间的关系。梁启超参照日本的明治维新,给大清的立宪规划了路径,就是分六步走:下诏明定立宪政体、派重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法、开立法局拟定宪法草案、立法局翻译各国宪法及相关著作、宪法草案交由人民讨论五至十年后颁布定本、最终实行宪法。
梁启超之所以提出这些想法,也正是他反思戊戌变法失败的的结果。戊戌变法之时,国人对变法认识不足,支持率不高。一群没有实际政治经验的年轻读书人,怂恿着同样年轻而且励志图强的光绪帝仓促之间以为靠下几道圣旨,颁布几个改革方案就能挽救大清。动了保守势力的蛋糕不说,还企图刺杀太后来挽救败局。自然是白白流血牺牲,还给改革蒙上了阴影。
然而七、八年以后,从慈禧太后到封疆大吏,包括社会精英阶层都认识到只有走君主立宪的道路,才有可能富国强兵。这源于1905年的日俄战争。日本君主立宪之后战胜了专制大国俄国。给清廷上下震动极大。朝野上下普遍将这场战争的胜负与国家政体联系在一起,“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认为日本以立宪而胜,俄国以专制而败,“非小国能战胜于大国,实立宪能战胜于专制”。
于是1905年五大臣仿效日本出洋考察政体,1906年下诏预备立宪,1907年提出中央筹设资政院、各省筹设咨议局,1908年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这基本上就是按照梁启超规划的路径在渐进实施宪政。彼时的中国似乎看到了曙光。
汤化龙归国之时,正是各省筹备设立咨议局的关键时刻。陈夔龙有了一个留日学法律的汤化龙做参事,成立湖北省咨议局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在预备立宪的准备方案中,提及要成立谘议局及资政院,作为未来议会政治的准备。在1908年发布的〈资政院奏拟订资政院院章折〉中,除了指出为了立宪要先设立中央的民意机构资政院之外,并提及“各省亦应有采取舆论之所,卑其指陈通省利病,筹计地方治安,并为资政院储才之阶。”是为谘议局成立的根据。依据《谘议局章程》及宪政编查馆所述,谘议局只是“各省采取舆论之所,并为资政院储才之地”,“其性质既与联邦议会不同,亦与地方自治有别,实介于二者之间,而为一时权宜之法”,“谘议局只能任决议,而不能强迫督抚施行”。所以咨议局很大程度上是个顾问机构而非立法机构。该机构在官方认知来看仅为裒集一省舆论之处所,地位并不能与资政院相比、也不能逾越妨碍国家统一之大权,是作为对省政利弊兴革事务作指陈和集议的议政机构——且谘议局的决议案都必须由督抚衙署下设的会议厅(行政内部的行政合议机构)审查,整个架构法定上受制于督抚领导而缺乏议会权限职能。
但地方领袖的议员,取得此一身份后,开始积极参与地方政事,并以各种方式,包括抗议行动,来获得实际影响地方政府的权力,而因为他们的组成为地方士绅为主,地方官员一般也需要尊重其意见。例如湖南谘议局要求湖南巡抚发行公债需经谘议局通过,后来上谕也承认“该抚未先交谘议局议决,系属疏漏”,承认了谘议局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