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四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受教于周锡恩的汤化龙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趋势,从经古书院毕业后不久,汤化龙于1902年参加乡试中举人。周锡恩曾经担任山西学政,所以他的继任者宝熙礼聘汤化龙去山西大学堂担任国文教习。1904年汤化龙参加礼部会试中进士,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隔年光绪帝发布上谕明告:“着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自此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正式宣告废除。
中了进士的汤化龙授刑部主事。汤化龙家世代经商,家境殷实。紧靠大别山的罗田、黄安(今红安)、黄冈等地匪患连年,官府也奈何不了,甚至还有地方乡绅、官吏与大别山里的土匪相勾结,洗劫当地富户的事情发生。汤家就曾经被土匪绑过肉票。这种变故还导致汤化龙青年时期差点放弃科举,转而教书糊口。若不是乡亲怜惜,送他去经古书院,可能他一辈子就只是个乡下的私塾先生了。家里遭遇变故的汤化龙曾经在母亲膝下跪誓:“儿将为御史者,必除此虐政。”所以进入刑部也算是得偿所愿吧。
按照明清两代的惯例,通常初入刑部者,在额外主事上学习行走三年后再加考评,若堪任刑部事务,则转成主事,逐级升等。额外主事是进入到刑部任职、熟悉部务的初阶。不过,清末这些衙门有不少是捐纳为官的,遇到个科甲正途出身的汤化龙自然是个好劳力,于是行走也不走了,汤化龙就直接任命为主事,等于是现在高等法院的大法官了。
清末那个社会环境、那种吏治,显然不是青年汤化龙理想中的样子。虽然已经是刑部的主事了,汤化龙在经古书院的教育告诉他国外一定有不同于大清的司法体制,值得他去学习。
其时的中国,从上到下有个基本共识就是这个国家需要改变了。随着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交往越来越多,越来越深,中国社会的精英阶层或主动或被迫认识到,中国与世界脱节了。所以要改变就要从学习入手,向当时的先进文化学习。大清国人眼里的蕞尔小国日本,通过明治维新,短期内就发展成为强国,不仅干翻了以前的老大大清国,甚至连欧洲列强的俄国也被小日本狠狠的捅了一刀。发生在中国的日俄战争以日本完胜告终。这对当时国人触动极大。连慈禧太后都似乎看到了大清的希望,就是走君主立宪的道路也可以富国强兵。甚至可能比肩英吉利、德意志。君主立宪政体优于皇帝独裁统治逐渐成为主流思想。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在刑部主事任上的汤化龙觉得作为一名大法官,还需要学习资本主义的法律体制与精神。于是申请赴日学习法律。不过刑部好容易有了个科班出身的进士,这种留学一般是不放的。不得已,汤化龙只好辞职自费东渡日本进入日本法政大学法律系深造。就在汤化龙进入法政大学前几个月,有一个法政大学速成班的中国学生刚转学去早稻田,他就是宋教仁。
在日学习期间,汤化龙深感法治的重要。张之洞搞洋务,不触及政治体制,属于螺蛳壳里做道场,辗转不开,成效有限;周锡恩搞教育、办新学,以期开启民智、提升国民素质,却躲不过倾轧,抱憾而去。汤化龙通过学习,认识到真正能让中国走向文明、成为现代化国家的只有宪政这一条路。至此汤化龙坚定了在中国推行宪政的决心。他急切的想把自己所学所感传播给国人,于是发起成立了法政学交通社、留日教育会,联络一批志同道合的国人,参照各国法律撰写了一部《违警律释义》,开始向国人传播法治思想;通过创办《教育杂志》,倡导中国教育改革。汤化龙思想活跃、组织力强、文笔雄健,一时间成为在日华人的风云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