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五十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汤化龙虽然不满意段祺瑞的做法,但是仍然试图再次调解黎段之争,不使国会失效,而屡次访黎。
不过小孙派在黎面前说汤已倒向段,黎的左右亦多方阻止汤黎见面。同为辛亥元勋,武昌同志,黎本与汤“曾共过患难,交谊尤笃”,然而要与段祺瑞对抗,又想实现南北统一,黎元洪在孙洪伊等人的影响下,便“竭力延揽国民党人士唐绍仪,陈锦涛、程璧光、张耀曾和倾向国民党的孙洪伊”,想借重国民党的力量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此时若见汤化龙,黎元洪担心让国民党人心生疑窦,不与自己合作,便常常托词不见汤,令汤十分气愤。每与夏寿康、张国淦谈话,必说“黎为小孙派所误,以我与黎的关系求一见而不可得”。加以总统府秘书长丁世峄又系孙的亲信,汤认为黎已完全为国民党的小孙派所包围,不足与有为。因此,小孙派与黎愈接近,与汤矛盾就愈深,甚至当面吵闹,势如水火。
此时的黎元洪听信了孙洪伊等人的话,以为府院之争中,冯国璋会公开全力支持自己,所以对段祺瑞的斗争几乎都是毫不掩饰。那时候的黎元洪手中已无一兵一卒,他的底气完全来自孙洪伊等人承诺的冯国璋的支持。
然而冯国璋自从在南京宣布就任副总统,就盘踞南京而不进京。他不仅在南京设立了副总统办事机构,还经常以国家元首的姿态接见中外记者,向媒体发表自己的治国方略。他主张中国的建设要渐次进行,必须反对国民党的激进方针。一时之间,冯国璋在政治上颇为活跃。1917年初,江苏商民鉴于冯国璋坐镇南京,维护社会治安有功,发动集资要为冯国璋竖立一座“丰碑”。时间不长,江苏军界联合会听说了此事,也加入发起募捐。不过不再是集资竖立“丰碑”,而是要建立“冯公生祠”。他们连名字都取好了,借取“华甫”之“华”字,命名为“华园”,还准备在园内为冯国璋铸造一座铜像。冯国璋知道了这件事,赶紧致函辞谢。看到募捐已经完成,冯国璋将建华园和铸像的捐资建成贫民工厂和劝工场,此事一时传为美谈,为冯国璋增添了几分光彩。不仅如此,冯国璋更以反帝制余孽面孔出现。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后,将阁员名单派人送到南京请冯国璋核准,冯国璋一看名单上竟有曹汝霖,立刻对身边的人说:“这张名单我能同意吗?连帝制余孽也要当阁员了,太不象话了,芝泉(段祺瑞字)真是胡闹呀,我准备把它退回去!”如此种种,冯国璋的政治资本愈发雄厚。
府院之争白热化的时候,段祺瑞过于强势,黎元洪无法可施,只好求援于冯国璋。冯国璋赴北京做鲁仲连,没有效果。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国务总理职,徐树铮策划督军团的集体反对,安徽省长倪嗣冲率先称段祺瑞免职为非法,即行独立与中央脱离关系。其后陕、豫、浙、鲁等省及奉天张作霖宣告独立,粤、滇、桂、川、黔督军则通电拥护中央,声讨叛逆。在这种情况下,5月31日,汤化龙辞众议院议长,“与其隐忍苟留,不如自退”。
黎元洪无法可施,只好再次寄希望于冯国璋。徐世昌和王士珍为了平息这毫无意义的内耗,也专门写信劝冯国璋出马。冯国璋则回答道——他反对段祺瑞的跋扈,却也不便斥责他,自己可以做的不过是管束王占元和李纯等人不参与督军团的反黎活动。同时冯国璋又公开道:“总统这次免芝泉(段祺瑞字)的职,似乎冒昧了点。”因此冯国璋的态度表面上是各打五十大板,实际上是置身事外。
无奈之下,黎元洪请督军团团长张勋入京调解。张勋对黎元洪提出条件,必须解散国会。黎被迫答应,并于6月12日发布命令解散国会。6月14日张勋率领辫军入京,逼迫黎元洪辞职,7月1日张勋拥立溥仪,改建帝制,是为辫军复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