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廿六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世事瞬息万变,革命党人通过票举黄兴企图控制临时政府的如意算盘最终还是水中捞月一场空。
就在联合会议在各方妥协下形成决议,公函邀请黄兴用最快的速度前往南京,组织临时政府的时候,黄兴又突然变卦了。据亲历其事的李书城说,黄兴“本拟早日启程赴南京就职,并已商请张謇向上海日商三井洋行借款三十万元作到南京后军政费的开支。但在预定启程赴南京的先一天晚上,黄先生忽向我说,他明天不去南京了。我问何故不去。黄先生说:顷接孙中山先生来电,他已启程回国,不久可到上海。孙先生是同盟会的总理,他未回国时我可代表同盟会;现在他已在回国途中,我若不等待他到沪,抢先一步到南京就职,将使他感到不快,并使党内同志发生猜疑。太平天国起初节节胜利,发展很快,但因几个领袖们互争权利,终至失败。我们要引以为戒鉴”。在同盟会内部,虽然黄兴、宋教仁与孙中山颇有间隙,但是为了维护同盟会的团结,两人还是尽力支撑同盟会这个招牌,尽量不伤及孙中山的威望的。这从他们成立同盟会华中分部时依然以东京本部为上级机关的做法中可以窥见一斑。前期同盟会员在组建临时政府时的一些骚操作使得同盟会以及黄、宋个人的威望大受打击。他们急于让一个影响力大过他们,又没有参与前期纷争的孙中山出面来挽回影响,所以同盟会里大多数人都期待孙中山来出任这个临时大总统。
当然,孙中山的死对头章太炎不是这么看的。在他看来如果由同盟会推举一个人去当临时大总统,“以功则黄兴,以才则宋教仁,以德则汪精卫”,独不提同盟会总理,也就是多数人认同的孙中山。支持章太炎看法的人也不算太少,孙中山自然是听得到这些风言风语的。
孙中山到达上海的第二天,他就在寓所召开了同盟会最高干部会议,讨论选举及组织政府问题。依照代表联合会通过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规定,同盟会只需要提供组阁人选,不需对政府架构进行修正。这个大纲就是仿照美国的总统制,将国家元首、政府行政首脑合一。据胡汉民回忆,那个时候的宋教仁因为饱受批评,已经开始考虑内阁制,以防止出现政治强人担任总统而走向独裁,不过内阁制显然让孙中山不快。孙中山一直推崇美国的政治制度,也一直认为中国在革命胜利后,应该建构美国式的政治制度,包括总统制。所以会议一开始,孙中山就表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吾人不能对于唯一置信推举之人,而复设防制之之法度。余亦不肯徇诸人之意见,自居于神圣赘疣,以误革命之大计。”好一句不愿“自居于神圣赘疣”,跟当初他负气出走东京同盟会一个口气,就是你要是不同意,我就撂挑子不干了的模样。
眼看会议进入僵局,张静江闻言率先表态:“善!先生而外,无第二人能为此言者,吾等惟有遵先生之意而行耳。”张静江一锤定音,众皆翕然。胡汉民说宋教仁“初居日本,颇习政党纵横之术,内挟克强为重,外亦与赵(凤昌)、张(謇)、汤化龙、熊希龄相结纳,立宪党人因乐之以进,宋之声誉乃骤起,故章炳麟才之。”即便如此,宋教仁“然终以党人故,克强不敢夺首领之地位,钝初始欲戴为总统,己为总理,至是亦不得不服从党议,然仍主张内阁制”,算是服从组织决议,但是保留个人意见。这也给自己埋下了杀身之祸。
这次会议过后不到一周就是1912年的元旦,南京联合会议于这天正式宣告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黎元洪为副总统。临时政府的陆军部部长是黄兴,当初随黄兴同赴上海的汤化龙为陆军部秘书长,他的弟弟汤芗铭为海军部次长。宋教仁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担任了总统府法制局的局长,而没有委任行政部长的职位,算是置于孙中山的直接领导之下,等于是被搁到孙的眼皮子底下,以便于随时观察。不久,在宋教仁的提议下,汤化龙担任了法制局的副总裁,二人再次开启了合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