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卅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清末民初的政权更替,在各方博弈之下,总体来说没有造成过大的社会动荡,并没有造成全国范围的战争。这是有别于中国以往改朝换代的。交出权力的一方既没有被大规模清洗,接受权力的一方也没有发生火并。甚至孙中山、袁世凯之间的权力交接在某种程度上还体现出了“君子风范”。对于想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中国人而言,此时的各派势力都还在努力以“文明人”的方式相处,希望新的社会能有新的气象。
在当时的政界,有个几乎一致的想法就是文明的政治就是英美那样的议会宪政。组织政党通过竞选参与国家治理是改变过去专制独裁政治的唯一可行路径。因而民国初年的各派政治人物往往热衷于寻找政治盟友,组建各色政治团体,以期在宪政体制下改变中国。那个时候,结社自由、法所不禁,大小政团,不一而足,局面甚为可观。
在反对清帝专制、革命推翻大清政府的过程中,各色人等主张不一,这就导致革命前后政团的分分合合,让人眼花缭乱。同盟会内部的分化导致武昌首义的骨干分子,如孙武、刘成禺、张伯烈等人,另组民社,拥黎元洪为号召,其后又与其他政团合而为共和党;章太炎则在民国之后,与程德全、张謇、熊希龄等人,组建中华民国联合会,继改为统一党。临时约法制订期间,蔡锷、王芝祥即联合参议员谷锺秀、张耀曾、殷汝骊等人,组建统一共和党,而清末立宪派之宪友会,此时也一分为二,既有共和建设讨论会,又有共和统一党,前者以汤化龙、林长民、刘崇佑为中心,后者为孙洪伊所主持,待羁迟日本的梁启超归国后再合为民主党。
根据《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成立于1912年1月28日的临时参议院具有临时国会的性质。临时参议院组建以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制定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8号袁世凯向南京临时参议院递交了总统誓词,并于10号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随即《临时约法》生效。《临时约法》虽不是正式的宪法,但是成文宪法的一些基本要素都有了,如保障人权、法律保留原则与司法独立等内容。这部法律更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主权在民”思想融入进去的法律,因为它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这部《约法》从制定之日起,直到1931年被《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替代期间,事实上成为中华民国的根本大法,中间几经存废,甚至由此而发生几次战争,这都说明这部法律已经是当时社会各界公认的民国基石。
汤化龙在临时政府里除了被委任为法制局副总裁,同时也是临时参议院的议员。由于袁世凯在北京,所以临时参议院决议将临时政府迁至北京,临时参议院也一同迁往北京。等到5月份临时参议院改选的时候,汤化龙被选为副议长。
彼时的汤化龙是共和讨论会的主心骨,他心心念念的议会政治似乎就要走上正轨了,所以组建政党参与议会似乎成了当下最紧迫的任务。

1913年2月1日,法国《插图画报》(即《巴黎竞赛画报》前身)刊登民初参议院图片,下左为议长吴景濂,下右为副议长汤化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