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汤化龙 四十五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北洋政府时期的府院之争在官方叙事体系里面解释为分别受日美支持的段祺瑞与黎元洪之间的争权夺利,即所谓法统元首与军阀总理的较量,具体表现就是内务总长孙洪伊与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任职之争以及对德宣战之争。
历史上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被后世称作军阀时期,意思是那个时代是大小军阀争权力争地盘互相征伐的混乱时期。之所以出现军阀割据,是因为以袁世凯北洋新军为班底的军头各自形成大小派系活跃于民初政坛的结果。国家政权落入了一帮军阀手里,这些军阀依靠自己手中的部队来掌控政府,因而闹剧不断、丑态百出。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认真检视藩镇、军阀的问题,中国的军队从古至今都属于“私兵”,只对统领效忠,这才是军阀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制时代,这种“私兵”如果不是掌握在皇帝手里,那就是对皇权的威胁。所以历朝历代不断上演开国杀功臣、削藩、藩镇反叛的戏码。
这种私兵制度,不仅造成了骄兵悍将,左右政局,其实有时候也会反噬政治军事强人。袁世凯企图以称帝来重建中央集权体制,他的失败,固然是遭到在野各派反对的结果,但也是私兵制度下骄兵悍将背叛的结果,他的命运其实是步清帝的后尘。他的遗产为段祺瑞、冯国璋所分割,中国社会转入北洋军阀时期。更准确的说,应该是北洋政府时期,因为此时把持政府的虽然是北洋系的军阀,但是那时候的中国遍地军阀,不仅非北洋系的前清军事势力,如张作霖、陆荣廷军阀化了,就连在革命中兴起的军事领袖,也同样军阀化了。如阎锡山、唐继尧都曾是同盟会员。
杨度曾说:“若中国人民,程度甚低,当君主时代,当兵者常语曰:食皇家饷,为皇家出力耳。今虽去有形之皇家,代以无形之国家,彼不知国家为何物,无可指实,以维系其心。其所恃为维系者,统驭者之感情与威力有以羁制之而已。此其为力,固已至弱,况又有自由平等之说浸润灌输,以摇撼此羁制之力,时时防其涣散溃决,于是羁驭之术愈益困苦。”如今我们知道要彻底解决“兵归将有”的弊病只能是走军队国家化、军人不干政的道路。然而,这有一个前提,就是国家要有一个现代代议体制,内部各阶层要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利用一个合适的国家协商机制来解决内部矛盾。
问题是民国建立之初类似宋教仁、汤化龙这些人企图构建国家协商机制的努力总是被打断,步履艰难,成效甚微。
在临时政府阶段,革命党人操纵立法,一下子总统制一下子内阁制,在孙中山主导下匆忙通过的《临时约法》为了限制袁世凯做了大总统后的权力,便改总统制为内阁制。按照责任内阁制的要求,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国务总理应处理具体政务,对议会负责,总统只是虚位元首。
根据《临时约法》相关规定,其在赋予内阁权力的同时,又保留了总统制体制下国家元首享有的若干权力,据此总统应总揽政务,这导致总统、总理权责不清,使得“办理属于大总统之职权事项实际上在总统府抑在国务院之问题而发生。”
而且凡是总统提出的法令,均需要总理的附署才能生效。这样一来,总统的权力被总理分夺,表面上总统是国家一把手,但实际上却是二元制政治体制。
孙中山为限制袁世凯是煞费苦心,看似分权制衡,但却为日后的双头对立和府院之争埋下隐患。因而府院之争的原因十分复杂,并不是简单的用军阀夺权能一言蔽之的。我们从汤化龙与孙洪伊之间的由合而分其实可以看出点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