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往事 ——一个消亡民族的故事 五十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昙曜五窟之拓跋嗣 二
回头看看拓跋珪,不得不说他呕心沥血、用心良苦。这个被后世骂成疯子、屠夫的癫狂人,以自己一世英名毁于文人笔下,而为儿子创造了良好的统治基础。自己做恶人,让儿子当好人,甚至立下血腥冷酷的立子杀母制度,自己去背骂名,而让儿孙享受其中的好处,此时你还相信史书里说的拓跋珪是个晚年昏乱、滥杀无辜的人么?
拓跋鲜卑人铁心走汉化道路,一心想过上汉人那样的好生活,甚至不惜搞出个立子杀母的制度,以这样一个违反人伦的方法以求发展,真是其心昭昭、天尤怜之。
体现拓跋嗣理解老爹的还有拓跋嗣继位之后的其他表现。
首先是他任命了鲜卑、汉人为主的执政八大臣,与他们“共听朝政”;那些支持他延续父死子继汉化方式巩固皇权的鲜卑贵族都得到了封赏。当初为了打击鲜卑贵族,拓跋珪杀了一批鲜卑贵族,拓跋嗣上位就给他们平反,例如给卫王拓跋仪昭雪,并封拓跋仪的后人为南阳王,拓跋仪的弟弟,阴平公拓跋烈也被进爵为王。充分的笼络了拓跋宗室。拓跋珪罢免的朝官大臣,拓跋嗣统统官复原职予以录用。当然这其中就要安插许多汉族的官员。
从拓跋嗣上台后密集施行的这些政策不难看出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这种既要安抚鲜卑贵族又要拉拢汉族大臣的做法,说明拓跋嗣一直是坐在火山口上。走钢丝的拓跋嗣一个不小心就会掉下来被踩的粉碎。汉化派要求更多的权力,保守派要维护贵族的地位,这个矛盾似乎无法调和。矛盾激烈了势必引发冲突,而这种冲突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爆发民族大清洗,几代人努力走民族融合道路的成果就会功亏一篑。如何保住北魏难得好局面成为拓跋嗣上台以后最大的难题。
按照史书的记载,拓跋嗣是个守成的皇帝,而且是个制造矛盾的皇帝。他上位以后对鲜卑与汉人采取了分治的措施,直接导致了汉人与鲜卑人的事实隔离。
一个表现就是为了镇压柔然的反叛,拓跋嗣下令修建了魏长城,并在重要关口设立了北方六镇,以鲜卑兵为主进行驻防;一个是与老爹迁徙汉族人到大同相反,他又把汉人南迁,还想迁都到邺城。按照共产主义者的观点来看,这就是逆民族融合的潮流而动,是历史的退步,所以在他们看来拓跋嗣不是一个走汉化道路的皇帝。
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如果真好好看看拓跋嗣当时的环境,才不会说这样的话。
拓跋嗣南迁汉人,甚至想迁都邺城这说明他还是要延续走汉化道路,但是汉人南迁了,迁都却遭到鲜卑贵族反对只好作罢。想想他上位之前有宗室亲王三十多个想投奔柔然,这都是鲜卑贵族里面的铁杆保守派。如果不想被这些保守派从皇帝宝座上赶下来,拓跋嗣就不能得罪这些人。
这些人不要其他的理由,一句草原传统,兄终弟及就足够让拓跋嗣喝一壶了。更何况北魏此时战斗力最强的军队都控制在这些贵族手里,就算拓跋嗣任用再多汉人文官,毕竟秀才斗不过兵,拓跋嗣哪里敢冒险激化这样的冲突,甚至任由这种冲突演化成民族大屠杀。
一个皇帝身不由己,做不成自己想做的事情,内心是很孤独的。此时的拓跋嗣才算是真正体会了老爹拓跋珪的心情,不由得也学者老爹吃起了寒食散。只不过没有老爹吃的那样凶,还没有到乱杀人的地步,毕竟他没有老爹那样的武功。
怎么办呢?拓跋嗣自有他的办法。
鲜卑贵族不愿意汉化是吧?那好,你们去北方六镇待着,过你们想过的日子,如果缺吃缺喝,反正有南方汉人生产的物资,供给你们好了;汉化派不想跟保守贵族起冲突,那就南迁好了,我们一心向南打天下。如果打不赢,还有六镇的兵来帮忙,只要南下打出成果,北方也安稳,南方生存空间也大。
至于鲜卑人跟汉人能不能和睦相处,这不是拓跋嗣能解决的问题。拓跋嗣只要双方不爆发大冲突,不演变成民族大动乱,他就算是完成了历史任务。所以拓跋嗣治下鲜卑人与汉人相互隔离、对立又相互依存才是拓跋嗣能坐稳皇位的唯一出路。不管哪方做大做强,都会把拓跋嗣掀下皇位。而双方的互相争斗,拓跋嗣作为裁判才有存在的意义,双方都期待拓跋嗣能平衡这些力量。这也是拓跋嗣的精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