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往事 ——一个消亡民族的故事 五十一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昙曜五窟之拓跋嗣 三
拓跋嗣的精明还可以从几件事情得到证明。
一个就是通过虎牢之战,夺取了刘宋的三百里江山,把南北对峙的防线由黄河流域推进到淮河流域;还有一个就是趁乱收服了大量汉民,改变了北魏政坛的政治力量对比。
虎牢之战是拓跋嗣一生武功的最华彩乐章。在秦与东晋的战争中,他一直坐山观虎斗,一直到双方打的都筋疲力尽的时候,拓跋嗣果断出手,迅速占领了青兖豫三州。其中最大的一仗就是虎牢之战,也就是郑州附近虎牢关围困战。经过200多天的围困终于拿下了虎牢关。这是北魏与南朝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战争,以北魏大胜而收场。奠定了南北朝分治的基础。
拓跋嗣的精明还在于他对汉人的收服。虎牢大战北魏之所以能得到胜利,很大一个原因是不少汉人投靠了北魏。这些汉人可不是兵临城下没有出路才投降的。就在虎牢之战发生之前,南朝发生了刘裕称帝东晋灭亡的事件。忙着改朝换代,又要对付士族反抗,刘裕是没精力顾及三州遭遇天灾的饥民。而此时的拓跋嗣下令各地安排饥民“就食”。所谓就食,就是让北魏治下的居民搞帮扶,把饥民接到家里,管吃管喝,开春了再给饥民分地供种提供耕牛,一直到当年打下粮食,这些饥民能自给自足了,这种扶贫活动才结束。你看看如今欧洲人收难民哪有拓跋嗣这样行之有效的办法?
这样的救济不要说欧洲,中国历史上也不多见。这下汉人的心都投向了北魏,虎牢之战还没开打,刘宋败局已定。
也正是经过虎牢之战,拓跋嗣俘虏了大量的汉人官员、将领,这些人在拓跋嗣朝中多得到重用,朝中鲜卑、汉人的政治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靠着做两面派,靠着隔离汉人与鲜卑贵族,拓跋嗣慢慢在积蓄力量,把魏国带着走向了汉化。
从历史上看拓跋珪虽然开创了魏国基业,但是真正带着魏国汉化的还是拓跋嗣。他审时度势,压制民族矛盾,一点点的向汉化道路艰难前行。拓跋嗣并不是史书上那个优柔寡断、摇摆不定的皇帝。在我看来,当时的政治环境逼的拓跋嗣只能走这个道路。你看他修长城,要知道以前可是汉人修长城来对付北方民族,而拓跋嗣不仅学会了修长城的工程技术,还懂得把长城与北方六镇结合起来。汉人对付少数民族的把戏对于拓跋嗣而言毫无秘密可言。从拓跋珪搞立子杀母到拓跋嗣修长城,这说明鲜卑人正在学着汉人的样子亦步亦趋,不断学习,而且学习效果不错。
但是事实上汉人分裂走向动乱,鲜卑人也逃不脱这个魔咒,那么多例子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拓跋珪立子杀母算是吸取了经验教训做出了尝试,那也只是解决了皇族内部动乱问题,对于民族冲突这样的矛盾,拓跋珪父子都还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虽然拓跋嗣更像一个汉人皇帝,在他手里北魏开启了不可逆转的汉化进程,但是这些矛盾在他手里也只是暂时压制而已。等到拓跋嗣病死,这些矛盾就直接爆发出来了。上升期的北魏又一次面临危机,汉化的进程似乎又要打断。北魏的强大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了。
所以北魏强大的原因还不在拓跋嗣身上,北魏真正强大的理由还要到他儿子拓跋焘身上去寻找。
能找到北魏强大的原因实际上也就是找到了汉人分裂动乱的原因。鲜卑人走汉化道路,正是因为拥有了汉人所没有的东西,才能崛起。其后北魏最终还是走向衰亡,也正是因为这个与汉人不同的东西被汉化了,与汉人相同了,所以最终结局还是衰亡。只有找到这个异同,我们才能看清自己,才能搞清楚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而这一切的答案是不是就在给老爹背锅的拓跋焘身上呢?所以下一回,就来讲讲昙曜五窟中第三个皇帝——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