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往事 ——一个消亡民族的故事 四十七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昙曜五窟之拓跋圭 三
不要以为拓跋珪修建大同只是为了自己能住的好一点,能享受到那个时代最先进的生活方式,在其他方面,拓跋珪也为北魏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胡十六国时期,各个北方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都是绚丽登场然后惨淡退出,武功强大只能强盛一时,没有文化的支撑,这种强大终究揍不了多远。所以拓跋珪就很注重文化建设,他命令到各地搜罗各种书籍送到大同,还以此建立了国家图书馆;同时又开办了大量的学校,培养各种人才,鲜卑贵族以及后人此时开始读书识字,一改以前结绳刻木的落后状态。
拓跋珪称帝建天子旌旗,大量任用汉族士人,学习、制定了仿汉族的官制。除了保留以鲜卑军官为主体,其他民族武士为战士的军队体系,他还施行了“离散部落、分土定居、始同编民”的政策。也就是把以往的游牧部落改变生产生活方式,从牧民转变为农民,不再以部落为单位聚居游牧,而是以地域为单位打散各个部落,各个部落的头人也跟普通百姓一样成为“编民”,这实际上就是解散了部落,让牧民从事农耕。
对于汉人特别是各地因为战乱投靠北魏的流民,拓跋珪采取了“各给耕牛,计口授田”的政策,也就是给这些移民按人口分配土地,同时提供耕牛等生产工具,鼓励开展农业生产。这也是以后均田制的前身。
虽然这些人没有迁徙的自由,但是好歹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能靠自己劳动养活自己,所谓“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你想想以前也许是自由身,但是没人保护你,任谁都可以来欺压你,甚至夺去你的生命,如今虽然丧失了自由,但是能吃饱,能生活,还有一帮子职业军人保护你的土地,捍卫你的生活方式,你还在乎那个虚无缥缈的自由,你还在乎谁当皇帝?
拓跋珪让治下的少数民族能改变生活方式,过上更好更稳定的农耕生活;也能让投靠的汉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带动游牧民族提高生活水准,同时也保护了汉民的的生活方式,发扬了汉族文化,相对于江南依旧不停动乱的生活,北魏的统治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他施行帝制把一个少数民族政权由部落王国变成了皇朝,由此一生征战的拓跋珪开启了一个新时代,带领中国的北方由旧世界走向了新世界,也由此打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那扇大门。
史书里面的拓跋珪到建国的时候还是个蛮正面的形象,从小小年纪继位到建立魏国,一生文治武功很符合世俗眼里一个有作为皇帝的样子。但是到了晚年,史书里面的拓跋珪却像变了个人一样,说他倦于为政、沉迷丹药、失智混乱、滥杀无辜,跟以前的那个勇于进取的皇帝判若两人。
拓跋珪吃的丹药里面就有寒食散。这吃寒食散的风气始于三国何宴,魏晋时期风行于士族。据说吃多了就身体燥热,喜怒无常。别的人喜怒无常也就罢了,拓跋珪可是皇帝,他疯癫起来就经常无故发怒,或数日不食,或通宵不眠,并常回顾以往成败得失,独语不止。更可怕的是拓跋珪还乱杀人。
史书里记载了几个滥杀的例子。拓跋珪曾派手下贺狄干出使后秦,被扣留在长安。无事可干的贺狄干就研读经史,时间长了,行为举止如同儒生。还朝之后,拓跋珪看不惯贺狄干汉化做派,连他弟弟都一起杀了。
司空庾岳被人打了个小报告,说他服饰华丽,起居风采,可比人君,也被拓跋珪一刀剁了。高邑公莫题在拓跋珪即位之初,曾经给拓跋珪叔叔窟咄偷偷联络送箭给窟咄,还说什么“三岁的小牛犊怎么可能负重?”过了N多年,记恨在心的拓跋珪也给莫题送箭,还反问他“三岁小牛是不是不能负重啊?”莫题父子无话可说,相对而泣,第二天就被杀了;就连拓跋珪的弟弟卫王拓跋仪以拓跋珪“颇杀公卿”为理由单骑出逃,也被抓回来赐死了,于是其余三十多个宗室都人心惶惶准备出逃投奔柔然。杀几个大臣都如此,一般百姓更如草芥,公元409年,投降了北魏的慕容部百余家图谋逃走,事情败露被拓跋珪满门灭族。
这时候的拓跋珪被史书描绘成一个变态疯子,疑神疑鬼,因为他的滥杀致使“朝政慌乱,盗贼公行,里巷人稀。”简直逆天了,所谓不杀不足以平愤,于是引出了一个儿子弑父的公案来,也就是小儿子拓跋绍因为拓跋珪要杀自己母亲,于是上演了一场翻墙入宫杀爹救母的故事。
拓跋珪的晚年“昏乱”以及死在儿子手里,只怕我们还是要拨开迷雾去探索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