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往事 ——一个消亡民族的故事 四十八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昙曜五窟之拓跋圭 四
整个鲜卑人的故事讲到现在,大家不难看出他们有个逃不脱的魔咒,所谓强不过三代。那么多鲜卑部落一次次的走汉化道路,无论强盛到什么地步,走到最后都灰飞烟灭,作为北魏的创立者拓跋珪不会不思考这个问题。这也是拓跋珪晚年最担心的问题。
走极端汉化如慕容部那样走不通,所以贺狄干那样的人才会被杀掉,杀贺狄干实际是拓跋珪在向鲜卑贵族传递信息,我拓跋珪还是鲜卑的可汗,你们大可放心;杀高邑王莫题也是在敲打鲜卑贵族,要他们安分,不要企图在拓跋珪死后搞什么小动作,图谋皇位;杀拓跋仪也是告诫宗族不要想投敌叛变;杀庾岳就是杀鸡给猴看,让大臣们安分守己;灭慕容族人,就是告知百姓,不要像以前那样,强人死了,各个部族就分崩离析。
这时候的拓跋珪已经是铁心要走汉化道路,特别是在皇位继承上要施行子承父业的传承秩序。问题是魏国初立,外患未除而内乱仍有。怎样才能平稳的进行权利交接,保证自己的政策能够延续,一直困扰着拓跋珪。百思不得其解拓跋珪,在我看来那时候肯定是得了抑郁症,所谓的多疑、滥杀,甚至是过量服用寒食散,都是抑郁症的表现。
在继承问题上汉人都解决不好,拓跋珪作为一个走在汉化道路上的鲜卑人能有良策么?
良策是没有的,但是拓跋珪有鲜卑人的决绝,为了避免出现汉人皇位继承上的乱象,拓跋力微杀妻灭子的血腥或许给了拓跋珪启示,在拓跋珪晚年他独创了“子贵母死”的制度,也就是立子杀母制度。
所谓立子杀母,就是北魏传承从拓跋珪开始,立谁为太子,就要杀掉太子的母亲的规矩。一般太子为长子,如果兄弟众多,老皇帝死了,草原人的规矩是要兄弟接班,所以叔叔继位就没长子什么事情了;如果以汉人父死子继的路数走,年纪轻轻的儿子就要面对叔叔们的夺位之争。
但是,如果太子一出生,就把太子母亲杀掉,那太子就成了独生子,太子没了兄弟,孙子那一辈自然就没有人来抢位置。因而拓跋珪的算盘是自己生前立太子,趁着自己能镇的住各方势力,传位给太子,等太子巩固了地位,起码自己的孙子可以顺利接班。只要这个立子杀母的制度能坚持下去,在大位传承上就会减少内乱,就不会有一年四出殡和十五年四政变,保证政权平稳交接,于是魏国国祚就可以不断延续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思考,所以才有拓跋珪晚年的大开杀戒,所以才有这个立子杀母的制度,这看起来很血腥很残酷。甚至拓跋珪不顾自己一世英名,甘愿冒着被后世唾骂的风险来强力推行这些制度,不得不说拓跋珪当时是何其痛苦。这样的痛苦除了拼命超量吃寒食散,你说还有啥办法?
更何况多年的部族联姻,使得拓跋家母舅部族既是拓跋不可或缺的依靠力量也是拓跋朝政被干涉的根源。别的不说,光贺兰部、独孤部、慕容部这些大的部族,哪一个不是兵强马壮,哪一个不是拥有左右朝局的能力。这些部族控制朝局最直接的就是通过后妃吹枕头风,甚至后妃依仗娘家势力直接插手政务。历史经验教训,以及拓跋珪自身的经历都足以让拓跋珪痛苦万分。
为了解决外戚的问题,拓跋珪首先是打着过好日子的旗号搞的“离散部落”政策。执行这个政策最初的目标就是贺兰、独孤、慕容几个部族,相反一些小的部族例如高车就没有这个待遇,那是因为高车部族无法插足朝政。被离散的都是有实力左右政局的部落。“离散部落”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各个部落部众接触对部落贵族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得各部部众成为国家政权的管理对象,而不是听命于贵族。
事实证明拓跋珪是个高瞻远瞩的政治家。在他死后短暂的政局动荡中,贺兰、独孤、慕容各部都有异动,但是因为被离散,组织不起有效的反对力量,最终没有影响拓跋嗣的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