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往事 ——一个消亡民族的故事 五十三
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昙曜五窟之拓跋焘 二
要谈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就绕不过一个人,就是北魏开国的三朝老臣崔浩。
崔浩出身山东清河崔家,是北方有名的士族。南北朝历史特别是南朝的历史讲了很多的士族,可以说那时候的历史几乎都被士族包揽了,这说明士族在当时社会里举足轻重。士族占有大量土地,还豢养私人武装,能左右朝局,所以那个时期的历史几乎都是士族的故事。
但是北方的士族在史书里面讲的就不多。因为按照汉人的观念,那时候的北方士族几乎都属于“汉奸”,是北魏鲜卑人的走狗,南朝史书称北朝人一律都是“伪”“虏”,你想想跟少数民族合作的汉族士族不是“汉奸”是什么?所以史书里面北方士族就很少有记录,只有这个崔浩是个例外,在史书里面崔浩是单独有传记的。
崔浩不仅出身士族,本身也学问大,本事高,而且能力强。拓跋珪晚年昏乱杀了那么多人,这崔浩还能辅佐尽忠、全身而保;拓跋嗣经历那样的风险才坐上皇位,对于老爹的宠臣崔浩还是极力重用;作为拓跋焘的托孤辅佐大臣,崔浩更是帮助拓跋焘完善制度,统一了北方。说崔浩是北魏第一重臣完全不为过。
之所以崔浩能做到三朝元老,除了个人原因,更重要的是他的出身。作为北方士族,崔家一直扎根河北,又跟其他士族多有联姻,形成了复杂的关系网。这些士族又控制着北方的汉人。所以不管谁当皇帝都要跟这些士族合作,才有可能统治汉人。这才是崔浩能成为北魏政坛常青树的主要原因。
根据史书记载,崔浩“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喜欢研究天象、精于占卜问道,看到这些毫无疑问这个崔浩是信道的人。
其实这也不奇怪,这些北方士族之所以当了“汉奸”去投敌,很多时候就是因为这个宗教信仰问题造成的。太平道引发黄巾起义,对当权者而言,这就是个邪教,肯定要去绞杀、打击,作为道教信徒的北方士族当然不会跟着其他士族渡江,只能投靠异族,去做所谓的“汉奸”。不仅崔浩自己喜欢求神问卜,他还把天师道历史上重要的改革派寇谦之引荐给拓跋焘,成了太武帝的“帝王师”,以至于太武帝把年号都改成了“太平真君”。OK,你想想这个拓跋焘是个汉化皇帝还是个鲜卑皇帝?
拓跋焘倚重崔浩这样的汉族大臣,自然会引起鲜卑贵族的不满。汉族大臣与鲜卑贵族的矛盾就在灭佛一案上显示出来了。公元445年北魏爆发了盖吴起义,这是匈奴人起来反抗鲜卑人。划个重点,匈奴人反抗鲜卑人。这帮匈奴人一时声势浩大,一度占领了长安,杀光了长安守军。几经周折拓跋焘才把匈奴人的起义镇压了下去。
就在拓跋焘镇压盖吴起义收复长安的时候,有人报告说在长安的寺庙里面发现有僧人私藏武器。这还了得,于是这案子就交给了当时的司徒崔浩来处理。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也都还正常,一国最高司法官员处理这样一个严重的治安案件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没有毛病。只不过拓跋焘与崔浩用力过猛,打击这些勾结叛乱分子的僧人之时,关闭了所有长安的寺院,寺院被焚烧,佛像被捣毁,于是“一境之内,无复沙门”。所以往大了说崔浩也就是把这个治安事件扩大化了,牵连了那些没有参与叛乱的僧人。
要知道当时信佛的大部分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人,这些民族是匈奴化先于汉化,也就是说他们是先接受了佛教才跟汉族人打交道的。当时的鲜卑贵族大多信奉佛教,长安的僧人也大多数是这些少数民族的人。所以崔浩打击这些僧人,也是处理少数民族内部矛盾,维护国家安定团结而已。但是在鲜卑贵族那里看这矛头就是直指鲜卑贵族,这就是汉族人借机打击鲜卑人。一个治安案件逐步演变成了政治事件,以至崔浩遭到鲜卑贵族的“群起而攻之”。
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就是信佛的,也是鲜卑贵族的代表。崔浩这样处理叛乱分子,而且又扩大了打击面,这肯定会跟太子有冲突。崔浩与太子的冲突还不止这些,在任用官员方面他们也有矛盾。崔浩曾经一次性推荐了数十人汉族官员,最低官职都是郡守。太子说这些人没有经过基层锻炼,应当先下基层历练再慢慢提拔,而以前做过郡守下级的人可以考虑先提拔。崔浩却认为自己选任的汉族官员学识、能力要比以前那些鲜卑官员强,属于受过正规教育的技术型官僚,国家用人之际可以不拘一格,坚持己见的崔浩最终没有听太子的话。
你看这个崔浩,自以为严厉打击犯罪,为了国家着想不拘一格提拔人才,看起来是尽心尽力,忠于职守。这在鲜卑贵族那里就成了你灭佛是打击我们的信仰,你用汉族官员是从我们手里夺权,是可忍孰不可忍。
最终导致崔浩倒台的就是国史案,因为写编写北魏的史书,崔浩被认为从文化上打击鲜卑人的优越感,从而葬送了崔浩的生命。